李冬君
在唐宋,喝茶是件风雅之事。
唐人喝茶,我们从陆羽的《茶经》中可管窥一二,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唐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文物中,我们看到了一套完整的黄金茶道具,惊悉皇室御用茶道具的谱系讲究奢华,而唐朝壁画或仕女图的闲适样式则是宫中品茶的很好注脚。
宋人开始普及喝茶,品茗分茶,在文人中间极为流行,引车卖浆者在市井大卖大碗茶。有李清照多首“分茶”诗为证,女词人喝完了小酒就会想茶,所谓“酒阑更喜团茶苦,梦断偏宜瑞脑香”,“当年曾胜赏,生香熏袖,活火分茶。”据说苏东坡一人就有80首饮茶诗,可谓茶痴,茶也给这位政治上颠沛的老人太多慰藉,著名诗句如众人熟知的“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,诗酒趁年华”。
唐宋是日本人派遣使者来东土求学最频繁之际,适逢中国最好的时候,他们将这份风雅带回了日本。日本人喝茶的起步,应该是茶文化的最高点,如今唐宋茶风在日本依旧留有遗韵。
日本人初识茶德
最初,茶是作为药品,被鉴真带到日本的。那时的茶,可能是被称为砖茶的中国古茶,边咀嚼边喝热水,因为是咀嚼茶,所以叫作“喫茶”。这样的砖茶,传到日本以后,被日本人研磨碎了,作为抹茶喝。平安朝的日本人大都喝这种抹茶。
因为是鉴真和尚带到日本的,所以喝茶首先在寺院流行,喝茶就成了禅师修行的法门,茶与禅,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后来,到中国留学的僧人弘法大师,从中国带回来茶种,于是,有了本土化的山城栂尾茶和大和室生茶。《日本后记》卷二十四,言嵯峨天皇于弘仁六年(815)四月葵亥(22日),路过崇福寺、梵释寺,大僧都(僧官)永忠率众僧奉行,皇帝降舆、升堂、礼佛、赋诗,大僧都永忠亲手煎茶奉御,此为日本最早的饮茶文献。
次年,永忠和尚便圆寂。而嵯峨天皇却留下饮茶诗篇:“吟诗不厌捣香茗,乘兴便宜听雅弹”;“避景追风长松下,提琴捣茗老梧间”。天皇、永忠一行于长松老梧间,吟诗弹琴,山木之烟火,山泉之水汽,山茶之香味袅袅然,化作茶烟,远离市井,起于林泉寺院。
当时,茶作为时尚,还没有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在平安京东西市贩卖的物品目录中,没有茶。茶被看作是风雅之事,茶的药效还鲜为人知,被淹没在流行的“大抵闲人只爱茶”里了。平安时代的公卿、学者、文人菅原道真有诗云:“茗叶香汤勉饮酒,莲花妙法换吟诗。”
可见,作为唐风之一的茶文化,主要还是在文人和僧人的小圈子里开花。唐亡,遣唐使中断以后,在日本国,唐风稍息,而国风兴起,茶文化就更难以大众化了。到了宋代,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增加,日本僧人又复兴了唐风。
荣西禅师,从南宋归国时,再次带来茶种,种在背振山的灵仙寺;接着,还有僧人弁元,也从南宋携茶种归,种在骏和国,种出了骏河茶。荣西71岁时,用中国古文体写成《吃茶养生记》。他在书中说道,茶是养生的仙药,延龄的妙术,不可不知。茶若生于山谷中,则为其地之神灵;若采之人伦间,则可以长人命。他还说,天竺、唐土都以茶为贵,我朝亦嗜爱之,乃古今之仙药。作为仙药的茶,当然还是抹茶,荣西著《宋朝焙茶样》,言及台州末茶,有人遂以为日本抹茶来自中国台州。荣西在中国,足迹所至按顺序是杭州、明州、台州,台州为末,因而称台州茶为末茶,使人误以为如日本人自制的粉末状的末茶。
镰仓初期,荣西再兴吃茶之风,提倡“茶德”,而有了寺院教化茶,为僧人受戒方便使用,还向庶民施茶,用茶的药效救济病人。镰仓第三代将军源实朝,因烦恼害酒,久醉不醒,荣西进茶一盏,并献上《吃茶养生记》,实朝醒来,心中感悦,便推广“茶德”,此为武士喝茶之始。荣西劝茶曰:“肝脏喜好酸味,肺脏喜好辛味,心脏喜好苦味,脾脏喜好甘味,肾脏喜好咸味”,如服用含有苦味的茶,心脏就会变好,病气自然消散。从此茶文化便在武士的心中,开出了苦涩的“茶德”之花。
从茶德到茶道
荣西禅师宣讲“茶德”,认为“饮茶可使人高尚”。他说,修禅有三大障碍:一为睡魔,二为杂念,三为坐相不正。不除掉这三大障碍,禅便难以修成,尤以睡魔为甚,欲驱除之,饮茶是个良法。
本文:唐宋茶在日本的传播
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cnjiucha.com/chayi/214942.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
本文资讯来源网络,仅供用户参考,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,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。
上一篇:追思品茗 国香茶城清明茶会在郑州隆重举行
下一篇:都匀毛尖茶的来历
标签:唐宋茶在日本的传播
“卡乐比”、“白色恋人”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,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...
来源: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(一) 早晨起来,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,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,现在摆满了鲜花。 一束又一束。 一晃,20年就...
云上恩施报道 (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)俗话说“一两春茶一两金”,近期,恩施市春茶开采,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、抢购。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,为当地茶企和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