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原茶城中国酒业茶叶网网:中国茶叶爱好者提供最新绿茶、红茶、白茶、黄茶、青茶、黑茶、花茶、草茶、人工茶知识及茶业展会新闻资讯信息门户网站平台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茶艺文化

武夷山茶文化之武夷大红袍

来源:  作者:   发布日期:2013-09-26 09:30:18
文章简介:   随着中央电视台播出五集电视片《武夷山茶文化》,被誉为“国茶”的武夷大红袍悄然间开始走红起来:市场供不应求,价格不断攀升。   此间茶界人士告诉记者,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
随着中央电视台播出五集电视片《武夷山茶文化》,被誉为“国茶”的武夷大红袍悄然间开始走红起来:市场供不应求,价格不断攀升。

此间茶界人士告诉记者,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,大红袍的价格就呈几何级数增长了。

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顶级茶品,古今中外素享盛名。所有的大部头茶著中都有她的绰约身姿,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,载记着内涵丰厚的诗词文赋。据说,清朝乾隆皇帝品后诗兴大起,发出了“就中武夷品最佳,香气清和兼骨鲠”的感叹。

业内人士分析,大红袍大红起来,和武夷山人用心善待是分不开的。

国家批准的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》文本,认定武夷岩茶产于“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”。武夷山的地形、生态、土质、温度、雨量、湿度、日照、云雾等因素,均非常适宜种茶。有明代学者早就说过:武夷山具“灵秀之气”、“土气宜茶”。大红袍立于其最佳之境,“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”,自然“品具岩骨花香之胜”。

古今武夷山人视岩茶如珍宝。古时茶园必用石头垒砌围护,甚至单株之茶也围筑成盆景;每年必定要下挖土、平山、锄草三道工夫,那时没有化肥,只靠填客土、盖绿草以提高地力,有虫时只用山中草药喷洒。如今,随着茶园面积扩大,产量提高,过去那些办法是很难行通了,但茶农在施化肥、喷农药时,大都讲究科学,特别是对大红袍等极品茶园的管理更是慎之又慎。

而且,他们增强了精品意识,不盲目追求产量,所以一年大多只采摘一次,多则二次,以提高青叶的内含物,保护茶树良好生长;科学施肥,以减少化肥、农药残留。可以说武夷岩茶大红袍是环保、生态、卫生、放心的饮品。

武夷岩茶工艺独到,特别是大红袍制作工艺复杂,时间冗长。传统的工艺有倒(也叫晒)、晾、摇、抖、撞、炒、揉、初焙、簸、捡、复火、分筛、归堆、拼配等十多道工序。关键的制茶师傅要会“看青做青”、“看天做青”,这是电脑也难以为之的。所以,其工艺被列为首批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,并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随着产业化、集约化的发展,武夷山茶厂大多已改用机器制茶,但是其机制原理仍和传统工艺相承、相通。

泡饮武夷岩茶大红袍,更是讲究功夫。大红袍作为典型、传统的武夷乌龙茶之珍品,其冲泡方法采用的是功夫茶艺,既富于文化内涵,又有观赏艺术价值。对此,《武夷茶艺》已作了挖掘整理。而品茶时,大红袍与其他武夷岩茶一样,“重在吃水”、“以味取香”、“讲究岩韵”,因此要细心、静心、投入。凡此种种,又进一步提高了大红袍的内质,丰富了大红袍的文化内涵。

目前,武夷大红袍茶园仅十万亩、产量六千吨,涉茶产值将近四亿元人民币。受产量的限制,作为大红袍产地的武夷山市提出,“以提升茶产品质量为核心,努力使武夷大红袍成为集先进性、科学性、营养性为一体,引领消费的高端食品

本文:武夷山茶文化之武夷大红袍
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cnjiucha.com/chayi/24134.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

本文资讯来源网络,仅供用户参考,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,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。

上一篇:大红袍的历史发展
下一篇:大红袍的历史渊源

标签:武夷山茶文化之武夷大红袍

最新图文资讯

  1. “卡乐比”、“白色恋人” 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 “卡乐比”、“白色恋人” 在上海中食

    “卡乐比”、“白色恋人”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,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...

  2. 让人热泪盈眶!当年被炸中国使馆前,现在摆满了鲜花 让人热泪盈眶!当年被炸中国使馆前,现在摆

    来源: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 (一)  早晨起来,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,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,现在摆满了鲜花。  一束又一束。  一晃,20年就...

  3. 恩施玉露:沐浴春风身价高 茶企、茶农共享红利 恩施玉露:沐浴春风身价高 茶企、茶农共

    云上恩施报道 (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)俗话说“一两春茶一两金”,近期,恩施市春茶开采,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、抢购。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,为当地茶企和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