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管厂除了串串,还有什么?
关于成都“钢管厂”,不管是不是成都人,都有所耳闻,毕竟钢管厂的小郡肝,已经火到国外去了。
而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,串串还不是它的代名词,那时的钢管厂,是老成都国营企业的传奇。
地图上的钢管厂,由一个厂区和五个福利区组成。以水碾河、双桥子、万年场大片区为中心,将钢一区到钢五区包容,而钢六区的根据地则位于东三环的十陵。
01
『钢管厂:老成都生活的缩影』
有一种骄傲,叫我是厂里的
上世纪50年代末期,随着420厂的悄然萌芽,这座亚洲最大的无缝钢管企业也开始在成都东门动工。
国营单位的荣光、福利丰厚的大厂,为钢管厂烙上一个个令人眼红的标签。
那时,车间里叮叮咚咚轧钢的声音就没有断过;那时,为了运送钢材,钢管厂还有一条自己专用的铁路线。
在那个年代,钢管厂仅仅一个工人就能拿200多,当时口号是“嫁人就嫁钢管厂的”。一个工人的工资可以养活一家人。
窥一眼钢管厂,就能知晓一个社会。
那时房子是单位分配制,只要是单位的人,就有住房。人情淳朴温暖,家长间几乎都认识。
逢年过节都是“发”,发水果、米粮等各种福利。到了节假日,每个自行车后面的福利,就是让人羡慕的风景。
为了流通方便,钢管厂甚至有了自己内部的“流通货币”,
钢管厂有全套教育体系,如果你出生在钢管厂,可以在那里从幼儿园读到大学;在钢管厂的医院里,职工看病全免费。
钢管厂还有自己的文艺演出团队,那个时候叫宣传队,丰富了厂里的娱乐生活。
对于很多人来说,厂区就是全世界。
那时的钢管厂,常让人忍不住朝里打望,究竟是谁才能住在这里?这个地标,充满着神秘与神气。
每一处地标都是青春
星光球场,是孩子们的乐园,每到傍晚,都有一堆小孩拿着冰棍跑来跑去,踢球,做游戏,欢声笑语响彻整个厂。
胜利影剧院,是当时附近唯一的影院,见证了无数年轻男女第一次约会。
好比现在成都每一所大学附近都有一条美食街,一区生活富足得开辟了自己的“春熙路”。食堂、小餐馆、小卖部在这里集合,一到下班就车水马龙。
宿舍区,就像一道道神秘的关卡,男生想要去探访女朋友,要先与值班室阿姨斗智斗勇,于是这道门也衍生了好多浪漫故事。
02
『“老市井”样本:烟火气息尚存』
在不可逆转的时代浪潮里,成都的工厂们,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钢管厂拆的拆,搬的搬,曾经的钢管厂人重新创业就业,散落到成都的东西南北和各行各业。
2006年,随着攀成钢的最后一根烟囱倒下,钢管厂的故事留在了老成都人的回忆。
而钢管厂在成都跻身新一线城市的几年,以飞快的速度被高楼大厦包围。
现在的钢管厂虽然不复当年的钢铁帝国,但是60年代老成都的悠闲慢生活都完好的被保存了下来。
下楼就能吃个早饭,走两步就能买菜,转个弯就能理发,熟人间的絮叨,是钢管厂居民独有的自在。
露天茶馆里街坊邻居里扯着“东家长,西家短”,约上三五街坊搓一搓“棚棚麻将”,属于一天的惬意又过去了。
时光易逝,总会一些痕迹记录着钢管厂曾经的辉煌。
永兴一店杂货铺,几十年来都卖着生活所需的各种杂物;卖布的老铺子,缝缝补补几十年;在儿时梦想搬空的杂货店里依然能找到几毛钱一包的小零食。
植物丛中掩映的门球场、树荫下的乒乓球台,似乎还留存着60年前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。
在这里,能够发现许多已经近乎绝版的物事:修鞋、补衣服、磨刀、剃头等老手艺;老式的三轮自行车;晾衣绳上随风轻轻摇动的五颜六色的衣物……都带着那个年代的印迹。
这里的美食生意,做的越来越红火。
早饭点上一碗番茄煎蛋面;临到晚饭点前,称上一袋子丁卤肉,回去就上二两小酒;再到夜深,点上一大盆老字号钵钵鸡,入味爽辣,香味沁人心脾,佐上一口隔壁的冰粉,堪称圆满。
资格的好吃嘴儿都知道,这里有最地道的成都味道。
在这里,新与旧就像一条泾渭分明的河流,一面通向高楼大厦,一面通向人间烟火。
当然,关于钢管厂美食,最传奇的故事还是关于小郡肝串串的。
“为了补贴家用、养育儿女,钢管厂五区职工顾大姐从1987年开始,每天下班后,在春熙路天桥下摆起了小摊卖串串。”
听起来多少有些励志,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车工,从路边摊开始,硬生生把一个本地美食做到了享誉全国的连锁品牌。现在的人提到串串,就会想到钢管厂这三个字。
钢管厂串串的logo,还带着当年工业文化的风格,它的火爆,将钢管厂再度带回到大众的视野。那段辉煌的钢管厂历史又被摆到了成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上。
青葱岁月早已逝去,钢管厂,在有的人眼里啊,他是成长的记忆;在有的人眼里,他是回家的坐标。
有人重生、有人释怀,这里早又重开心扉,敞开怀抱,继续上演市井本来。
- THE END -
MORE
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:19138199759
标签:
食品安全网 :https://www.food1233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