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叶颜色的奥秘
茶的颜色主要包括干茶色泽、汤色、叶底色泽,在茶叶审评中会有不同的形容词,不同茶类也具有不同的色泽。茶叶内含色素是茶叶有颜色的主要原因,色素是一类存在于茶树鲜叶和成品茶的有色物质,是构成茶叶外形色泽、汤色及叶底色泽的成分,分成天然色素和加工经氧化缩合而形成的。
天然色素
脂溶性色素
叶绿素 叶绿素是茶叶绿色的成分,分为叶绿素a及叶绿素b。叶绿素总量依品种、季节、成熟的不同差异较大。叶色黄绿的大叶种含量较低,叶色深绿的小叶种含量较高。在茶鲜叶中,叶绿素与蛋白质、类脂物质相结合成叶绿体,在茶叶制造中即从蛋白体上释出。游离的叶绿素很不稳定,对光热敏感。 制造绿茶的品种要求鲜叶中含有较多的叶绿素,而适制红茶的品种则要求叶色黄绿、叶色较浅、叶绿素含量稍低。
在杀青,发酵,闷堆等加工工序中叶绿素会逐渐降低。 叶绿素会在稀碱中水解为鲜绿色叶绿酸(盐)、叶绿醇及甲醇。在酸性条件下,其镁原子可为氢原子取代,生成灰褐色至褐色的脱镁叶绿素(叶绿酸酯)。在酸热条件下,脱叶醇基叶绿素会进一步脱镁形成脱镁叶绿酸酯。 叶绿酸,浅黄绿色,可溶于水,参与茶汤色泽的形成,比如绿茶汤色呈现黄绿明亮或绿黄明亮。但在发酵过程中,因处于酸性发酵环境,叶绿素水解成叶绿酸的可能很小。
脱镁叶绿素,颜色分别为黑褐色或黄褐色,是反映茶叶外形色泽和叶底色泽的主要成分。叶绿素与脱镁叶绿素的比值与绿茶色泽品质呈正相关。 在加工环节中,杀青时会破坏叶绿素的含量,使其形成叶绿酸或脱镁叶绿素,而对于普洱茶生茶而言,需要叶绿素多转化为叶绿酸,少转化为脱镁叶绿素,在采摘茶树新梢后到杀青的这段时间,尽量减少鲜叶被捂闷的过程,减少鲜叶红变进入前发酵期,这样得到的叶底颜色会非常好看,不会出现红变不均匀现象。而在揉捻环节,轻揉捻,干茶色泽浅,汤色浅;重揉捻,干茶色泽深,汤色深。在干燥阶段,当天制茶当天晒干的干茶色泽会比隔日晒干的颜色浅。
类胡萝卜素
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分布广泛的具有黄色到橙红色的多种有机化合物,在茶叶中可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。 胡萝卜素成熟叶片中含量较高。在茶叶加工过程中,胡萝卜素的氧化降解对茶叶香气的提升有帮助,尤其是红茶。
水溶性色素 水溶性色素是能溶解于水的呈色物质,一般指花黄素、花青素及儿茶素的氧化产物。茶鲜叶中的天然水溶性色素主要有花黄素类、花青素类。
花黄素类是茶叶水溶性黄色色素的主体物质,是绿茶汤色的重要组成。
茶叶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色素
茶黄素
茶黄素是红茶中的主要成分,是多酚类物质氧化形成的化合物,其实红茶色泽橙红、具有收敛性的一类色素。 茶黄素是红茶汤色“亮”的主要成分,是红茶黄素是红茶中的主要成分,是多酚类物质氧化形成的化合物,是红茶色泽橙红、具有收敛性的一类色素。茶黄素是红茶滋味强度和鲜度的重要成分,同时也是形成茶汤“金圈”的主要物质。红茶的受众多是外国人,审评上的话语权也相应的根据国际市场而定。国际红茶审评中茶黄素含量与其品质呈正相关,茶黄素含量高,汤色越明亮,呈金黄色,鲜爽度高,叶底油亮,品质越佳,反之则汤色越暗沉,品质下降。
茶红素 茶红素是一类复杂的红黑色的酚性化合物。也是红茶氧化产物中最多的一类物质,与茶黄素一样,对茶汤滋味和汤色浓度起着重要作用,也参与“冷后浑”的形成。
但其含量太高,会使得滋味淡薄,汤色变暗,叶底乌暗,含量过低,茶汤汤色红浓程度不够。
茶褐素 茶褐素较为复杂,是由茶黄素、茶红素进一步氧化聚合而成,其化学结构及组成还有待探明。但其含量与红茶品质呈负相关,含量高时,茶叶品质下降,汤色发暗,无收敛性。 红茶加工中长时过重的萎凋,长时高温缺氧发酵,是茶褐素积累的重要原因。红茶储存过程中,茶红素和茶黄素会进一步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。 茶黄素,茶红素,茶褐素都是茶多酚的氧化产物,是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水溶性色素,对茶叶汤色有重要影响。以红茶为例,是因为其为全发酵茶,理解起来更为容易。绿茶是0发酵茶,从0到100发酵度而言,六大茶类除去绿茶,都或多或少存在茶多酚的氧化产物,因此会因其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不同,汤色各异。 普洱生茶杀青时叶温在80℃,干燥方式不像绿茶一般完全杀死酶的活性,其制成成品后依然可以进行后发酵,茶多酚会继续氧化聚合,茶叶随着时间和贮藏环境的不同,汤色由黄绿明亮,逐渐向红浓方向变化。 非酶褐变作用产物 非酶褐变作用的产物可以分为非羰氨反应产物、焦糖化反应产物、维生素C的褐变反应和儿茶素与氨基酸的褐变反应产物。这些产物均是在茶叶加工中,因为茶叶内含物质在高温、湿热作用下产生的褐变物质,影响茶叶色泽。而这种褐变产物是可以在加工过程中避免的,但一旦产生,却是非逆转的褐变产物,所以在茶叶加工中都要避免高温(>130℃)。
标签:
下一篇:返回列表